长沙乡村居民点聚居模式与风貌研究
项目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项目类型:相关专项和研究
设计时间:2019/11/10至2020/12/10
规划面积:11817.33平方公里
委托编制单位: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获奖情况:荣获2021年湖南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一、研究背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长沙市域内的村庄面临着再一次被审视、提升的过程。为科学谋划长沙市乡村国土空间新格局,促进长沙乡村风貌全面提档升级,努力打造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沙样本”,组织开展本研究。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包括长沙市市域内的行政村,共涉及787个村,总面积达11817.33平方公里。研究主要以文献调查法、案例借鉴法、核密度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及最小生态累计阻力值(MCR)模型等研究方法开展定性判断及定量研究。
三、研究内容
通过分析长沙乡村居民点聚居模式的历史演变及现状特征,选取代表性时间点分析长沙市乡村居民点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程,比较其聚居位置、规模、内部结构及群体形态在不同时间段的差异,探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乡村聚居模式的历史演变及现状特征。
基于以上研究,总结提炼出长沙乡村居民点不同时期聚居演变进程及不同类型聚居模式的特征,创造性的提出新时期长沙乡村风貌形象,并提出分级特色管控及分类调控和引导要求。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系列规划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也为镇、村风貌引导提供依据。
四、研究特色
(一)运用核密度分析长沙乡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
基本ArcGIS10.2平台,使用空间分析模块下的Kemel Density工具计算乡村居民点的核密度,分析得出长沙市1985-2015年三十年的乡村居民点核密度变化位置及演变特征。
(二)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不同类型乡村居民点聚居特征
选取景观格局指数中斑块数(NP)、斑块面积(CA)、平均斑块面积(MPA)、斑块密度(PD)等指数来分析坡度、道路和河流等环境因素对乡村居民点聚居分布的影响程度。
(三)运用最小生态累计阻力值(MCR)模型评价乡村居民点扩张适宜性
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论,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因素,选取高程、坡度、用地类型、距道路距离、距水系距离5个指标,构建乡村居民点扩张阻力评价体系,进行乡村居民点扩展适宜性评价并引导不同类型新建居民点选址。
(四)全要素引导,打造“长沙美丽屋场集中连片+特色乡村”整体风貌格局
规划以三大风貌分区、三大风貌界面塑造长沙市村庄整体形象,以五大风貌类型村庄分类引导村庄建设,以八大风貌控制要素为载体指导村庄风貌建设和提质,逐步形成“长沙美丽屋场集中连片+特色乡村”的整体风貌格局。
返回列表 》